第(1/3)页 第214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蔡邕三人听了董卓的介绍开始思索起来。 董卓说的这些都没有问题,那所谓的证书,就相当于自身的一个“照身帖”。 所谓“照身帖”,秦国为了避免外国间谍的入侵,在商鞅变法时推行的。 它是一块被工匠经过打磨的竹块,竹块的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名字、职业,还有画像和政府公章等等 可以说照身帖便是最早的身份证。 以董卓的想法,就无非更具自身学业,在另外做一个“照身帖”而已。 这不是什么难事。 不过,这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问题。 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董卓没有提,不是他不想提,而是他在等着眼前的三人提出来。 以蔡邕、杨彪、士孙瑞的政治智慧,不可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。 其实董卓的想法就是推行科举! 通过考试来引进人才,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。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撮而就。 最实在的两个例子,王莽、杨广,这两个人都是步子太大扯了蛋。 果不其然,经过一会沉默后,杨彪打破了沉寂。 只见杨彪行礼道:“明公,若是朝中六部选官,由此来,那察举和征辟之人该如何安排?!” 杨彪家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也不少,如果全盘按照董卓这个作法,那对他这种世家来说可是大大的不利。 不但是杨彪,在大汉朝中几乎所有的士族集团恐怕心中都会有其他的想法。 现在可能因为董卓权倾朝野,明面上不会有什么异议,但暗地里肯定会小动作不断。 董卓笑了笑,瞟了杨彪一眼,戏谑道,“那以杨太尉之见,这些人该如何安排?!” 杨彪见董卓反问他,他也不知董卓心中是个什么想法,只得硬着头皮道: “相国此策于国于民皆有利,不过彪是担心,有些个士人子弟不明所以,导致心怀不满,不能理解明公用心良苦啊。” 董卓笑了笑,不在难为杨彪,直言道:“我朝以察举、征辟为主,此制已延续数百年时间,岂是那么好改变的?” “治大国如烹小鲜。” “之前选官制度依然不变,不过当唯才是用。” “不但不变,董某还要求贤、招贤。” 第(1/3)页